数字科技:产业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全垒打”

2024-04-28 11:51

1. 数字科技:产业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全垒打”

   
      文/孟永辉
    
   产业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特别是新技术的逐渐成熟与完善,为人们思考后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站在新技术的视角来思考和 探索 金融行业的新未来,成为每一个玩家必然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一场以金融 科技 为代表的金融进化开始上演。
    
   产业互联网时代的金融进化直接关系着整个生态的完整性,甚至还将会影响到金融的功能和作用能否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可见,找到产业互联网时代金融变革的正确路径至关重要。 
    
   按照产业互联网的表层逻辑,新技术对于金融行业的影响应当是以金融行业的重整和改造为衡量标准的,即 我们看待产业互联网时代的金融行业发展,应当看金融行业改变了没有,改变了多少作为衡量标准 。
    
    这种标准的表层且浅显决定了它的低阶与短暂。 
    
   于是,以重塑和改造金融行业为终极追求的金融 科技 成为一种“表象正确”。
    
   然而,如果我们只是将新技术对于金融行业的影响仅仅停留在金融行业本身,忽略了改造金融完成之后,以金融为切入点对相关产业施加更加深度的影响,所谓的产业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创新或许仅仅只是一个“半拉子”工程,无法真正圆满和全面。
    
   尽管新技术的成熟和应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塑和改造金融行业的新方式,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只是把这种诠释与改造看成是产业互联网时代金融进化的全部,后互联网金融时代的金融变革或许仅仅只是一种金融行业内部和本身的事情,缺少了与外部行业的联结,无法将金融行业的“毛细血管”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当前,以重整和再造金融行业为终局的发展模式——金融 科技 仅仅只是为了修正互联网金融时代的错误,弥补互联网时代无法达成的目标,让金融行业本身得到了改变而已,并没有找到实现完美闭环的合理路径。 
    
   如果我们仅仅只是沉迷于这种改造本身,为躲过了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而沾沾自喜,而不去思索有关金融行业更多的发展新路径,所谓产业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变革或许又变成了一个在特定的发展阶段所出现的特定物种而已,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入和全面,更加无法长久且持续。
    
   因此,以新技术对于金融行业本身的改造为起始点的金融再进化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真正为金融行业带来新发展机会的是,在这一进程完成之后,如何将业已完成本质改变的金融进行应用,建立与更多行业的联结,并由此衍生而来的发展新机会。 
    
   当人们将产业互联网时代金融变革的全部看成是新技术对于金融行业的改造时,其实又陷入到了一场类似互联网金融的陷阱当中。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互联网+”模式开始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影响深入和全面的表现,互联网金融仅仅只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诞生的一个小的分支而已。
    
   同理,产业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变革只不过是在新技术对于传统产业以及互联网产业开始深度改造和重塑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个小的分支而已。
    
    虽然一个叫互联网金融,一个叫金融 科技 ,但是,从本质上来看,两者之间是没有本质区别的。 
    
   总体来看,基于这个逻辑,产业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变革其实是没有跳出大环境的影响的。
    
   尽管这种方式的的确确可以给金融行业带来一定的发展动能,甚至可能会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和进化,但是,如果金融行业的发展无法跳出这个“大环境”,而仅仅只是变成这个“大环境”下的“小气候”。
    
   一旦产业互联网的风口已过,金融行业的发展势必又将陷入到类似互联网金融的怪圈之中,金融 科技 又将再度进化。
    
    抛开大环境的影响,真正站在金融行业的角度去思考和 探索 产业互联网时代的金融新发展,特别是跳出传统的金融形态和逻辑来看待金融新发展,才能开启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当我们借助新技术的手段完成了对于金融行业内在流程和环节的重塑之后,金融变革的上半程基本上已经完成,接下来,我们需要更多地去思考如何将业已改造和升级的新金融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且打开金融行业发展的新思路。
    
    这其实又回到了金融的原点,即金融的本质究竟要做什么的问题。 
    
   如果仅仅只是将金融看成是金融,而不去思考用金融去支撑实体经济的发展,所谓的金融其实又变成了一个类似互联网金融的存在,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当金融只是金融,金融就变得毫无意义。 
    
   所以,新技术对于金融行业的改造和升级仅仅只是一个开始,真正考验的是如何将改造和蜕变之后的金融进行落地和应用的问题。
    
   当新技术完成了对于金融行业的深度改造之后,传统意义上的金融体系其实已经发生了深度且全面的变革: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开始被以数字化为底色的新金融机构所取代,货币数字化、资产数字化等数字化的金融形态将会出现。 
      
    同时,这些数字化的金融形态衍生而来的 科技 元素同样开始成为一种全新的金融呈现形式, 科技 化的金融,开始成为一种“基础设施”。 
    
   说到底,当新技术完成了对于金融行业的深度改造之后,其实,金融已经演变成为一种全新的形态,这个全新的形态其实是以数字化、 科技 化为主要形态表现的。
    
    如何将这种以全新形态出现的金融应用到更多的行业当中,特别是如何将这种全新形态的金融与实体经济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不仅直接关系到产业互联网时代金融变革的成败,而且还关系到能否将这个新阶段的金融的功能和作用发挥到最大。 
    
   因此,建立在新技术视角下的产业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变革——金融 科技 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它的底层逻辑与互联网金融时代并没有太多的区别。
    
    真正让它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是在完成了对于金融行业的数字化、 科技 化的深度改造之后,如何将这种全新形态的金融应用到新的场景里,让新形态的金融发挥出自身最大的作用,即用新的方式更好地诠释金融的本质。 
    
   这才是关系到整个产业互联网时代金融变革成败的地方。
    
   如果我们仅仅只是把产业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变革看成是新技术对于金融行业的重塑和再造,这种方式仅仅只是看到了一部分,仅仅只是一个“半拉子”工程。
    
    以新技术对金融行业的重塑和再造为起点,以业已发生了深度改变的新形态的金融为抓手,让衍生于金融的数字化、 科技 化的元素与实体经济更加深度地结合在一起,产业互联网时代的金融进化才算是真正完成。 
    
   总之,以新技术对金融行业的重塑和改造为终极追求的金融变革仅仅只是“半拉子”工程,以数字化、 科技 化为终极形态的金融变革和应用——数字 科技 ,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垒打”。
    
    作者:孟永辉,资深撰稿人,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行业研究专家。长期专注行业研究,累计发表 财经  科技 文章超400万字。支持保留作者来源的分享,转载请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 

数字科技:产业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全垒打”

2. 数字金融崛起,科技撬动增长

 PayPal创始人彼得蒂尔在《从0到1》中提到,一个企业想从0到1,最重要的一步即是独立思考。
    
   作为一家具有创业基因的持牌金融 科技 公司,成立5年的马上消费金融(以下简称“马上消费”),真正经历了从0到1 的升华与蜕变。
    
   马上消费创始人、董事长赵国庆用 科技 立身的理念参与市场博弈,背后恰是独立思考的洞察力。消金存量竞争中, 科技 之于获客、风控、贷后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数字化获客、风控兴起 
    
   一家高成长的消费金融公司,必定在场景获客、资金、风控上具备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取决于 科技 输出能力。从消费金融参与方来看,无论是银行,还是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互金机构,都不得不将精力从Fin转到tech,通过技术突破获客、风控瓶颈,支撑营收增长。
    
   金融互联网化,破解了传统消费金融展业屏障,信贷从线下迁移至线上,真正意义上为用户获得普惠金融提供便利。然而,互联网在帮金融打开增量市场的同时,风险也在蔓延,当消费金融供应商的风控能力无法得到提升时,持续 健康 的盈利模式就无从谈起。
    
   从捷信、招联、马上等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展业情况来看,提升风控能力的核心即是金融 科技 基础能力,这也是2017年前后消费金融市场由互联网化向数字化过渡的趋势。有了金融 科技 支撑,消费金融公司在风险识别、反欺诈等风控建设上就有了抓手,保障资产规模和资产质量同步上升。
    
   公开资料显示,开业五年来,马上消费实现自动化、实时化、自适应的风控体系,形成了灵活迭代的风控策略和千人千面差异化授信及风险定价,构建了10万+ 风险特征变量、毫秒级的实时数据获取及加工以及2000+风控决策策略、决策流、数据模型人工智能算法,此外还自主研发了人脸识别、唇语识别、智能语音识别、声纹识别、OCR识别等通用技术。这些风控工具与大数据结合,能有效识别借款人欺诈风险、信用风险,实时监控贷前、贷中、贷后的风险动向。
    
   后疫情时代下消费金融机构对贷后的运营、管理认知发生变化,智能化、数字化贷后风控能力需求变得更加迫切。在贷后管理方面,马上消费自主研发的智能贷后一体化管理系统相比同业机构也颇具亮点。
    
   业内人士透露,马上消费的贷后智能风控系统包括一体化的管理平台和决策引擎。贷后管理平台和智能呼叫中心连接起来,实现机器人和人工坐席自动的衔接。机器人既能做外呼,也可以接受呼入,节省坐席人员的时间,提升业务效率。
    
   如何高效获取优质的场景流量也是当前消费金融行业遇到的一大难题。头部的消费金融公司纷纷自建线上分期商城,与头部流量平台合作助贷,不断优化获客渠道。此外,通过智能工具切入线下消费场景,为消费金融公司智能获客打开局面。
    
   以马上消费为例,推出匹配消费金融线上化趋势的业务模式——“AI+场景+交易+信用”。通过把AI软硬件嵌入消费场景,依托用户支付交易环节,取得用户授权并引流至借贷服务场景。这种业务模式,不仅为场景合作方降本增效,而且能帮助马上消费快速线上获客。
    
   消费金融的本质是场景金融,在行业普遍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回归场景即要求消费金融企业有数字化赋能场景的能力。目前大部分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场景消费贷款占比在30%以下,伴随移动支付的渗透加深,线上化的场景金融空间逐步释放,为消费金融公司获客带来转机。
    
   AI+场景的战略让马上消费借助酒店,停车场、商场、景区等场景中的智能硬件,就能承接大量具有借贷需求的用户。目前,马上消费已经合作商户100万家,注册用户数突破了1.1亿。
    
   线上获客、自动化审批渐渐成为消费金融市场主流。利用人脸识别、机器学习、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消费金融公司不仅能批量处理客户申请及审批,而且引入机器人等智能工具协助贷后管理,兼顾了效率和合规。
    
    金融的命门在于 科技  
      
   自2015年以来,消费金融渗透率迅速上升,规模急剧扩张,截至2019年末,不含房贷、经营贷的消费贷款余额为13.91万亿元,较2015年提升了约135%。同时,消费金融行业近三年来增速持续下滑,在15%-20%的区间波动。
    
   消费金融市场正在从成长阶段迈入成熟阶段,想仅靠市场红利赚快钱的路子已然无效。定价空间受限、同质化产品泛滥、信用风险等内外部因素,倒逼消费金融公司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 科技 手段,提升获客能力、风控能力、用户体验及降低运营成本。
    
   目前来看,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巨头都已经设立金融 科技 部门,不少机构甚至直接将公司名由“金融”改为“数字 科技 ”,如京东数科、360数科等。金融机构All in金融 科技 ,正是看到了互联网金融尾声已至, 科技 驱动的数字化金融趋势到来。
    
   不过消费金融行业里,真正能把 科技 作为战略去执行的机构并不多,大多数机构都选择外包、采购的形式装点金融 科技 门面。自主研发对于一个金融企业来讲,意味着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赵国庆谈及马上消费的技术搭建时认为,坚持自建获客、风控、客服、贷后等核心能力虽需投入更多的成本和周期,但有利于马上搭建扎实、稳健的数字化全闭环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公开资料显示,马上消费的 科技 人员达1000余人,创造220多项专利,专利数在整个消费金融行业里占到70%,还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认证。从 科技 投入产出来看,马上消费更像持牌消金里的金融 科技 公司,位居2020金融 科技 创新排行榜第七位。
    
   事实证明,拥有 科技 能力支撑的消费金融公司,获客、风控、贷后管理不断智能化,并以此拔得行业头筹、最大化对抗周期风险。通过金融 科技 手段巩固自营信贷业务后,还能以开放平台业务模式,向行业输出金融 科技 解决方案,增加了B端 科技 服务业务收入。
    
   去年年末至今,银行、互联网等行业里的头部机构申请消费金融牌照的热潮涌动,更多存量巨头入场意味着持牌消费金融行业的竞争会更加激烈,而内化于金融 科技 的精细化管理能力成为消费金融公司竞争力区分度的关键指标。
    
   以贷后管理为例,如何真正做到“千人千面”,利用精细化运营手段把逾期损失率降到最低,成为一众消费金融公司面临的命题。马上消费智能风控体系能对借款人进行精细化的分层,在逾期各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模型,如失联模型等。这些风控模型能输出不同的组合贷后管理策略,对坐席行为进行优化,如最佳致电次数、最佳致电时间。马上消费有20多个模型、300多个客户标签、600项以上的精细化的贷后策略。
    
   消费金融高增长、低不良的美梦已破,随着线上成为持牌消金下半场竞逐的主阵地,仅仅靠粗放扩张难以形成良性的资产循环。以智能风控为核心,利用场景优势和性价比更高的产品撬动优质的客群,才能为金融生态带来足够的空间和资本。